一段城管掀翻水果摊的视频点燃全网怒火,三天后店主一句"我根本没占道"却让舆论彻底反转。当执法记录仪视频缺失、商户证词两极分化时,这场罗生门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单次执法冲突,更是城市治理中难以调和的深层矛盾——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管理?
监控缺失下的真相迷局
涉事水果店的监控因角度问题难以清晰界定货物是否越界,而城管部门至今未主动公开执法记录。这种"证据真空"状态让事件陷入各执一词的困境:隔壁商户坚称"从不出店经营",对面店员却指认"天天占道已成习惯"。
《城市管理执法办法》明确规定执法须全程记录,但某地2022年统计显示,37%的城管争议事件因"记录仪故障"陷入僵局。对比交警72小时内公布执法记录的做法,城管系统的信息透明度亟待提升。建议建立"双备份"制度,执法视频同步上传云端,争议事件24小时内开放公众调阅权限。
自产自销商户的规则适应困境
事件中店主王某作为农村进城经营者,面临典型的制度适应难题。现行《城市市容标准》中"不得超出门店外沿"的模糊表述,在不同执法人员眼中可能产生三种解读:是以门框、雨棚还是台阶为界?成都春熙路试点的"智能标尺"系统值得借鉴,AI摄像头实时识别货物边缘,数据同步商户手机端,既避免突击执法,也杜绝商户扯皮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话语权失衡。杭州通过设立"农户直销点"为自产自销者提供合法空间,北京新发地市场推行"图示化管理",用可视化标识降低理解门槛。这些实践表明,当规则解释权过度集中于执法方时,缺乏组织化维权渠道的小商户必然处于弱势。
荔枝杨梅背后的执法人性化拷问
掀翻易腐农产品造成的损失具有不可逆性。即便确实存在占道,直接毁损荔枝、杨梅等时令鲜货也明显违背《行政处罚法》的比例原则。杭州实行的"三色执法卡"制度提供缓冲空间:首次违规发白色劝导卡,二次黄色警告卡存档,三次才启动暂扣程序。
上海南京路商圈的"黄线管理"更具启示性——每家店铺外30厘米处喷涂明黄色标线,去年该区域涉城管投诉量骤降62%。日本"朝市"则建立生鲜商品快速处理通道,允许清晨特定时段临时摆放。这些案例证明,对农产品执法理应区别于普通商品,需要建立容错机制。
从对立走向共生的治理智慧
北京朝阳区的商户信用档案显示,90%的初犯者经劝导后不再违规,而突击整治的违规反弹率达45%。这提示我们:城市治理的真谛,在于让每一道执法程序都经得起慢镜头回放。
当执法者学会用证据说话,当商户明确知晓行为边界,"掀摊子"的闹剧才会真正谢幕。这既是对小微经营者的保护,更是对法治文明最基本的尊重——烟火气与秩序感本不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
